龙行龘龘!
  • 文 | 王胜波我村... 4PS

    网友投稿
    西哈努力注册会员
    西哈努力
    文 | 王胜波我村...
    王铎 评注 庚寅 社教 对联 文安
    4694  8个月前  搞笑
  • 青未了|文斋爷的顺口溜 4PS

    网友投稿

    文 | 王胜波

    我村文斋老汉生于上世纪初,比我爷爷年长二、三岁,按宗族辈号我称呼他大爷爷。

    文斋爷幼时家境饶裕,读过几年私塾,颇识文断字,算是当时农村中的文化人了,直至年老,闲时他仍爱看点闲书,所以腹中有点文墨,谈吐幽默诙谐。他为人豁达,性格耿直,耳闻目睹不良现象,就想理论理论。他自我评价,自己虽然称不上嫉恶如仇,但遇上看不惯的事,便气不打一处来,不说道说道,憋在心里,就如鲠在喉;只有发泄出来,一吐为快,才感到心里痛快自在。

    对不良行为、现象,文斋爷自有他独特的抵制方式,那就是他在感慨之余,稍加思索,就能编出顺口溜,对其调侃、讽刺。顺口溜辛辣、形象而又不失风趣。

    文斋爷的顺口溜有两个特点:一是不对个人对集体。他编了很多顺口溜,但没有一段是针对某个村民的,他常说每个人都难免有缺点、办错事,因而不能揭人短处,而集体过错危害大,不抵制纠正,能损害村民利益。二是通俗易懂接地气。他虽然懂些“之乎者也”的古文,但出自他口的顺口溜不咬文嚼字,刻意造作,贴切运用俗语土话、当地方言,妇孺老少、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都听得懂。文斋爷说,编的段子就是要让老少爷们都能听得懂,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。

    大概是文斋爷的顺口溜道出了众多乡亲的心声,并且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魅力,所以几十年后,一些经历当年的老人,仍然对一些段子记忆犹新,能够张口背诵。

    我选录的是文斋爷众多顺口溜中的几个段子,为使读者明白段子表述的内容,我在每个段子前简要叙述其产生的背景和缘由。

    先从1958年说起吧,人们记的文斋爷最早的顺口溜,就是这个年份的。

    1958年是个如火如荼的火红年代,也是一个令人头脑发热、做出一些荒唐事情的年代。受当时形势和政治气候影响,我村村干部也随波逐流,主导干了几桩荒诞的、留下笑柄的事情。

    这年是个少有的丰收年,由于风调雨顺,群众大干,粮食、水果丰收,壮大了集体经济基础,为村集体办事情提供了物质条件。

    村干部响应来自上级的粮食产量要“放卫星”的号召,喊出了“为实现亩产双吨粮”而奋斗的口号,为实现目标,实施一项措施,把村中三个池塘(家乡俗称为“大湾”)的水抽干,把湾底黑淤泥挖出,运到粮田里改良土壤,增加肥力。负责抽水的是专管操作机械的青年人,名叫万玉;当时五岁的我,依稀记得村里有台笨重的柴油机,堪称庞然大物,机身一侧有个大轮子,足有大半个成年人高,大轮中间凸出一个小轮,挂着皮带连着抽水机。万玉照看着机器,夜以继日地抽水,机声昼夜不停,足足抽了一个月,终于将村里的三个大湾依次抽干,又组织劳力把湾底淤泥挖到岸边堆放,过了一段时间,又肩挑人抬车推地向田里运送。可是没几天,遇上连阴雨,连着几天,小雨、大雨、暴雨交替倾泻,下个不停,雨水从四面八方,分流向三个大湾,好容易抽干的大湾又注满了水,岸边堆放的淤泥被淹没水中,结果消耗了大量柴油和劳力,挖出的泥却泡了汤,使丰产计划夭折。有群众说即使淤泥不损失,全施到地里,效果也未必好,如果计算成本,仍然是得不偿失。

    那年,举国大炼钢铁,我村也不甘落后,尝试炼钢,在野外垒起几个炉灶,购来十几吨煤,把村民家中的所谓废铁,实则是有刀、铲甚至铁门环等铁器都收集来做原料(由于办起了集体食堂,村干部说各户留着炊具也没有用处)。因为设备设施跟不上,又缺乏冶炼技术,钢没炼成无果而终,堆在野外的煤后来被填到沟里。

    那年,村领导别出心裁提出,要让村民吃上大米,分出一大片农田要种稻子,许多村民建言不可,说本地的气候、土质都不适宜稻子生长,又缺乏种、管稻子的经验,恐怕难以成功。可是领导听不进,硬是干了起来,还找了一个在南方待过几年的人做技术指导,带领种、管。然而结果被村民言中,倒是长出绿油油一片稻苗,可是秀不出稻穗,最终稻田成了集体的牧牛场。

    这些荒唐事情,文斋爷一一看在眼中,他的气愤与不满化作一段顺口溜:

    五八年来大丰收,

    尽着万玉扑腾油,

    东湾西湾抽干了,

    转到南湾接着抽,

    挖出湾泥被雨淹,

    多少柴油白白丢。

    炼钢的煤填了沟,

    种的稻子喂了牛。

    百姓乡亲气不忿,

    荒唐事儿几时休?

    (此段第二句里的“尽着”即任凭之意;“扑腾”即浪费、作践之意,二词皆为方言。)

    这个段子很快在村中传开,大街小巷里大人小孩都在津津有味念说,村干部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,但又无可奈何,无法怪罪文斋爷,因为顺口溜道出的都是客观事实,有目共睹,并不是人家胡编乱造。

    (图片来自网络)

    农村办食堂,是特定历史阶段应运而生的特殊事物。1958年,我村也办起食堂,各户不再起灶做饭,全村人都到集体食堂领饭吃。

    为显示集体优越性,食堂起初实行吃饭不花钱不限量,无节制地提高伙食质量,促成严重浪费,导致食堂入不敷出,财务捉襟见肘,后来只有降低伙食标准,甚至食品中出现了野菜和地瓜叶。

    我村盛产大梨,秋天梨子下树,为弥补应付粮食的不足,村领导安排向食堂天天送去大梨,要求向村民供应食物以梨为主,配以少量的粮食食物,于是乎,食堂每餐把梨或蒸或煮分发给群众。有时遇上阴雨天气,淋湿了柴草,无法升火,伙房干脆分发未经蒸煮的生梨,村民只得以生梨充饥,导致怨言四起。文斋爷据此创作一段顺口溜:

    食堂生活,

    实在甜蜜,

    一日三餐,

    顿顿有梨。

    敞开供给:

    早上蒸梨,

    晌午煮梨,

    晚上生梨。

    这个段子在村里流传时,最末一句“晚上生梨”,被一些品行不端者,引申为淫邪秽语。

    文斋爷另一段即兴吟出的调侃食堂弊端的顺口溜,虽然只有两句,却给他带来很大麻烦。

    时令已到冬天,食堂经营困难重重,眼见揭不开锅了。不仅饭菜质量越来越差,开饭时间延迟也时常发生。

    食堂后墙被扩大的窗口,是分发饭菜之处,每到饭时,全村各户的人们,带着饭篮、菜盆来领饭,人们个挨个地排队,打窗口直到大街远处,延伸出一条长龙。这天太阳将落时,人们又排成长龙等待领夜饭,可是不知为什么,发饭窗口迟迟不开。冬日天短,一会儿,已是夜色茫茫,天上繁星点点,月牙斜挂东南天空,可是窗口依旧紧闭,没有开饭迹象。人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街上人声鼎沸,为取暖而跺脚声、大人的抱怨咒骂声、孩子的叫冷喊饿哭声,搅和一起,响成一片。

    这时,只听在人队中,文斋爷先是发出一声长叹,继而念道:“这真是:吃顿饭,不简单,一直挨到送盘缠。”

    送盘缠,是当地人祭奠新逝亲人的仪式之一。据说人刚辞世,魂灵到阴间报道,时间是在半夜,因此死者的亲人要在半夜时分,到土地庙烧纸上香,为死者送去赴阴间的盘缠,也即送去路费,这种仪式叫做送盘缠。文斋爷以此为比喻,讽刺食堂夜深了还没向群众开饭,使人们挨饿受冻。

    文斋爷两句顺口溜,引起周围排队人齐声叫好,大家说比喻得真合适,太形象了,听了真解气。有人当场依样画葫芦地喊:“吃顿饭,不简单……”

    忽然旁边闪出一个人,向文斋爷问道:“刚才那两句话是你先说的吧?”文斋爷凑近那人细看,原来是上面机关派来住点的一个干部,早在暗中听了多时了,便回道:“是我说的,怎么了?”干部说:“你这是反党,反对大跃进!”文斋反问:“我怎么能是反党反大跃进?”干部道:“吃食堂是上级号召的,是大跃进的新生事物,你竟敢把它比作是为死人送盘缠,你这不是反动是什么?”文斋爷辩道:“我没有反对吃食堂的意思,我只是打比方,埋怨开饭太晚,你不要乱扣帽子。”干部说:“我不和你犟嘴,你等着”,说完,悻悻而去。

    第二天文斋爷被叫到村办公室,昨晚那位和另外几名上级干部及几个村领导在场,他们轮番质问、批判文斋爷,除了那名干部头晚说的罪名,又加了一条,说文斋当众煽动群众反对食堂;村干部还借机倒腾出文斋以前编的顺口溜,说他反对、污蔑大跃进由来日久。文斋爷据理力争,他反问村干部,村里难道没发生抽水挖泥而无效果、种的稻子颗粒无收禾苗喂了牛、把炼钢的煤填了沟这些事吗?村干部被问得哑口无言,颇为狼狈。

    后来,干部们召开几次村民会,批判文斋的言论,要文斋当众坦白认错,文斋依然不卑不亢,依据事实反驳;干部又发动群众揭发批判文斋,结果无一人登台发言。闹腾了几天,事情不了了之。

    这期间,文斋爷没少受家人埋怨,老伴责怪他:“早就对你说,不要在外面练贫嘴得罪人,可就是不听,这下栽跟头你舒服了?你不说嘴就发痒吗?还是能让人把你当哑巴卖了?”文斋爷坦然笑道:“我说的顺口溜都是实事,目的是要他们再办事时心中掂量掂量,少办荒唐事,我站得直走得正心中无愧,老少爷们没有说三道四的就行了,你们别管我,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
    后来文斋爷沉寂了几年,但耿直的心性使他并没有沉默到底,见到不顺眼看不惯的现象,依然用他的拿手好戏—顺口溜,予以抵制。

   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我村办起粉坊,即加工粉条的作坊,以地瓜为原料做粉条。从地瓜到粉条,其间经过多道工序,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道“漏丝”工序,家乡称为“漏粉条”,是把从地瓜中加工提炼出的淀粉—俗称粉团,掺冷水放入盆中,盆放锅内煮沸,不断搅拌粉团成浆糊状,再取放到漏勺中;预备一锅开水,当锅内水沸腾时,把漏勺端到锅上方,以手击打勺内粉团浆糊,向锅内漏丝,当丝条自锅底浮出水面,再出锅放冷水降温,冷却后拿出室外晒丝,晒干后即为粉条。

    这漏丝工序大有学问,粉团打浆糊必须干、稀合适,搅拌匀和,否则浆糊太稀下条过快会出现断条,过干会使粉条粗细不匀。因此,漏丝前要先试漏丝,看粉团是否合适。

    可能是粉坊从业人员都不掌握漏粉的关键技术就盲干,那年粉坊生产的粉条且不说粗细不匀,要命的是粉条长者只有一拃长,短者仅长二、三寸。出售时无人问津,只好大降价卖出,余者分给了村民。粉坊因为大亏损,在开张不到两个月便关门大吉。

    文斋爷对粉坊不学无术,给集体造成损失,损害村民利益的行为,感到心痛气愤,他反话正说,创造一段顺口溜,讥讽粉坊:

    粉坊技术真是棒,

    漏的粉条三寸长。

    买卖兴旺生意好,

    胜过烧饼武大郎。

    当时听到这段顺口溜,我还以为武大郎的烧饼生意一定是做的很差,可是后来看了《水浒传》和《金瓶梅》,其中并没写到武大的烧饼生意低迷,反而说他做得一手好烧饼,软香可口。我又另想到,书中描写武大为人猥琐,是个无能的“缩头乌龟”;又是个矮小侏儒,家乡形容做事情缺少本领和手段的人,有句歇后语是“武大郎放风筝—出手不高”。据此我揣摸到,文斋爷实则是以武大郎无能和矮小的特征,来比喻、讽刺粉坊。

   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受当时形势影响,村里对生产管理松驰,出现一些混乱无序现象。年岁已近七旬的文斋爷听到不少村民议论,村中专司管理果园的果园队,时下乱得很,简直太不像话。听到议论,他从夏至秋连着到梨园中暗中观察,真被他看到很多弊端。

    比较在田间劳动的生产队,果园队有两个不同特点:生产劳动环境是处于茂密的果林中;劳动力青年人居多,有小部分是中、老年人。

    文斋爷看到,在繁茂梨林的掩蔽下,偷懒现象严重,一些人停下手中活计,长时间坐在树荫下乘凉,有人甚至躺在柔软沙土地上呼呼鼾睡;青年人在劳动期间戏耍打闹,到不远处的河中洗澡戏水;水果、花生成熟,偷吃现象普遍。据此,文斋爷编了一段顺口溜:

    参加果园大队,

    真像神仙聚会。

    风景优美宜人,

    干活一点不累。

    闲看蚂蚁上树,

    困了躺倒就睡。

    常抓树上知了,

    每天河里戏水。

    小伙摔跤“拔橛”,

    姑娘相互捶背。

    大梨花生管够,

    从不缺肚短嘴。

    俺也想来干活,

    不知报名找谁?

    注:“拔橛”,一种两人角力的游戏。

    这个段子在村中传开了,传到领导层耳中,对果园队进行整顿,加强了管理,消除了存在的不良现象。

    文斋爷为村中另一单位—林业队编的顺口溜,与讽刺果园队的那个段子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  与果园接壤的是村子的河套,河套里到处是小叶杨、柳树、刺槐、棉槐等乔木、灌木,郁郁葱葱,遮天蔽日。为更好地护养、管理树木,村里设立一个林业队,有十六名劳力,其中有十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,当时十六岁的我也在其列。

    林业队的业绩无从考核,活儿轻松闲适,闲极生非,年轻人无聊之下,难免做一些不守规矩的事。东边相邻梨园里的瓜果梨枣熟了,每天都要潜入园中,就像孙悟空进了蟠桃园,大快朵颐;夏天炎热,就到近在咫尺的西边河中,洗澡游泳,抓鱼戏水;通向县城的公路从河套中间穿过,林业队成员常在路两侧活动,也就常在树荫下,闲看过往行人。

    林业队松松垮垮,不知怎么为文斋爷所知,是从好事人的口中,抑或是亲眼目睹?不得而知,(不过我在河套中从未见到过他的身影)村中流传一段顺口溜,人们都说是文斋爷编的。

    林业队有三大乐:

    要洗澡,到西河,

    要吃水果到沙窝,

    爱看大姑娘路边坐。

    注:沙窝,家乡对果园的俗称,因为种植大梨等果树的土地是油沙土地,被称为沙窝,成为果园的代称。

    村中有人说,老汉编的这个段子,安在林业队身上真合适,不过这末了一句有点骚,七十多岁的老人说出这样话,总显得“不太在乖”(不在乖,俗语,即不正经之意)。这话传到文斋爷耳中,他急得面红耳赤,平生第一次为自己的创作辩解:“我最后一句没那样说,我的原词是‘爱看行人路边坐’,是被言行不端者给我演义、篡改了!”

    【作者简介】王胜波,山东莱阳市人,1954年生,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烟台市分行,已退休。酷爱读书,略通古诗词。愿与书为伴,乐享人生。已有多篇文章刊发在《金融文坛》杂志、中国金融作协微信公众号、中国金融作协山东创作中心微信公众号、齐鲁壹点号“海岛寻梦”专栏,其中《潇潇秋雨中,我见到敬爱的周总理》获492.4万人次阅读量。

    壹点号海岛寻梦

    找记者、求报道、求帮助,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壹点情报站”,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    王铎 评注 庚寅 社教 对联
    34280  2022-11-18  顺口溜
1 共 1 页,跳至

合作伙伴

更多 »
  • 暂无链接内容
秦时纷争150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积分获取 SiteMap 哈哈谷所有作品均为会员提供或网上搜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。

© 2003-2022 Hahag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备15003041号-2 所提供的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,请勿用作商业用途!如有侵权,请及时 联系我们 删除。

欢迎回来哈哈谷! ×
  •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哈哈谷:
意见反馈
↖内容投诉×
你认为这篇内容有什么问题?